最近在看"景氣為什麼會循環"。

書中所提到相關名詞,比對這次的金融海嘯,讓我對景氣有更深的認識。

經濟行為根本就毋須擔心景氣,因為一定會循環。書中所提十年循環週期,比對二千年的網路泡沫,真是有夠神準。

昨天和小炬聊到資訊流通的加速,將會縮短景氣週期,後來想一想,其實這也不是很正確。

因為比對美國二戰之後的成長,其實也有超過十年的繁榮期。終究,還只是個參考數據而已!唉!

 

工商時報此篇報導,剛好吻合我看書的進度,書中凱因斯與傳統學者的辯論,讓我對凱因斯學說體會更深,

金融海嘯下的經濟,政府重搬凱因斯學說,跟過去所有不景氣時的政府都一樣的反應。

所以,擷取本篇以資參考。

 

 

工商時報    B1/全球視野           2009/01/25
凱因斯經濟學 重返國際舞台 刺激需求 振興消費

【王曉伯】

  美國與其他數十個國家目前都重返以政府支出來抵抗衰退的老路子。這並非因為他們確信此舉可以獲得成功,而是因為他們面對全球經濟向下沈淪,已別無選擇與無計可施。

  目前全球的利率都已大減,並且投入數以兆計的資金來進行紓困。但是儘管如此,全球衰退仍持續惡化。於是決策者紛紛求助英國的經濟學家凱因斯。這位經濟學家主張政府應大量支出,而不是以平衡預算來對抗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他表示,在消費者與企業支出都告疲弱下,政府惟有直接刺激需求一途。

  戲劇性是凱因斯的工具之一。在1934年美國的一場餐會上,一位經濟學家小心翼翼地自一疊毛巾頂端上拿了一條來擦手,凱因斯卻是把一整疊毛巾推倒,散落四處。他解釋他這種使用毛巾的方式可以更加刺激餐廳員工的就業。

  凱因斯學派的政策在1970年代失寵,當時人們怪罪政府支出造成全球通膨升溫。但是在當前全球經濟衰退情況直逼1930年代大蕭條之際,政府支出再度受到注意。

  「現在的情況十分嚴峻,我們都因此再度變成凱因斯的擁護者,」柯林頓時代的白宮經濟學家貝利表示。「在情勢危急之下,我們現在是有什麼用什麼。」

  眼前的經濟危機促使世人又開始追隨凱因斯的腳步。前英國石油公司主管,目前在劍橋大學的巴特勒本月成立了一個凱因斯社團,目的在為此一經濟學派激盪新思維。

  各國刺激經濟計畫出籠

  國際貨幣基金則是敦促各國增加支出,增幅在產出的2%,相當1兆美元左右,而且很可能會超出此一數字。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則是在規劃一套在未來兩年支出7,750億美元的振興計畫。中國則是承諾要支出近6,000億美元。歐洲也在推動一項達2,500億美元以上的支出計畫。日本與印度也分別宣布刺激方案。

  有人批評政府赤字會導致利率上揚,民營部門減少投資,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投入資金來改善社會才最有效。右傾智庫傳統基金會的瑞迪爾表示,美國經濟在聯邦政府角色縮小時成長得最快,而在政府擴張時反而萎縮。

  不過儘管如此,在美國經濟面臨類似1930年代大蕭條時的威脅之際,歐巴馬團隊決心自那個時代尋找解決之道。當時羅斯福總統的工程進度管理署在大蕭條時期為數以百萬的美國人民提供工作機會,雖然有人批評此一計畫導致資金浪費在多項不必要的工程上。

  凱因斯的財政振興行動在1960年代仍受到歡迎,尤其是在進行戰後重建的歐洲與日本。拉丁美洲國家拜天然資源收入大增之賜,於196 0與70年代大量投資於交通建設,而帶動經濟成長。

  但是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凱因斯的刺激成長模式達到極限。許多國家錯估他們支出的時機點,而在其經濟正要走出低潮時大量支出,導致經濟過熱。拉丁美洲國家面臨超高通膨的打擊,而美國的痛苦指數(通膨率與失業率的加總)在1980年則是由10年前的10.8%攀升至 20.8%。

  同時,也有許多國家把他們的資金浪費在不必要的計畫上,例如日本因投資興建多座使用率偏低的機場而成國際間的笑柄,印尼的國產車計畫不但造成浪費,並且弊案叢生。

  隨著美國雷根與英國柴契爾夫人的崛起,反對擴大財政政策一派的勢力也達頂峰,減少政府干預反而成為施政的優先目標。

  振興方案必須強而有力

  而在央行調高利率壓抑通膨下,貨幣政策所扮演的角色也開始日趨重要。一時之間,經濟陷入衰退的威脅大減,而且衝擊也告減輕。自 1980年代初期直至最近的危機這段時間,被人稱為「大穩定」,因為經濟景氣與通膨大致都維持平穩,少有劇烈波動的情況。美國聯準會主席,尤其是葛林史班也因維持美國經濟穩定而成為耀眼如搖滾巨星般的明星。

  但是金融風暴也暴露出貨幣政策的不足。銀行與其他債權人都不願放貸,因為他們擔心收不到債款。聯準會已把利率從2007年中期的5 .25%一路降至接近零的水準,而且還採取其他行動來振興經濟,然而經濟卻仍是盤旋下行。

  於是各國又開始轉向政府支出,試圖把經濟推回正軌。經濟學家表示,如果政府可以迅速將資金投入經濟,瞄準能夠形成最大效益的計畫,同時確保資金的投入僅是暫時性的,即可避免通膨升溫與不必要的浪費。

  摩根士丹利的經濟學家伯納就表示,我們需要一個暫時性的振興方案,不過必須強而有力。

  美國在2001年與2008年都曾把錢直接交給消費者,對衰退提供暫時性的紓解。但是,由於這些資金只有部分用來消費,其他的則被消費者儲存起來或是用來還債,以致振興效果令人失望。

  現在,為了確保資金的支出,美國與其他國家都聚焦於以公共投資來創造工作機會,而且都是自營建部門開始。

  聚焦公共建設投資

  美國總統當選人歐巴馬表示,他正在擬定自1950年代州際公路興建計畫以來最大規模的公共建設。他也計畫以振興資金來修建學校、擴張寬頻以及在公共建築物內大量使用節能科技。

  同樣的,中國政府也計畫將資金投入如鐵路與機場等公共建設上。

  歐洲對擴大支出的態度原本有些猶豫,因為他們多年來一直在努力削減預算赤字。歐洲的支出其實相對而言已經有所擴大,他們的失業福利一向比美國慷慨。不過儘管如此,歐洲領袖們也都採取擴大支出的計畫,包括德國大約690億美元的振興方案。

  針對振興方案中的任何一項公共建設投資,政府必須確保人們能夠快速獲得僱用,以扭轉經濟的頹勢,以及避免成為永久性的措施。美國州長們就表示,他們目前已擬定了1,360億美元的支出計畫,萬事俱備,只差資金。

  但是有批評人士對此抱持懷疑的態度。從歷史經驗來看,公共建設工程向來進度落後,而且超過預算。例如波士頓在1980年代展開的高速公路興建計畫,預算是30億美元,然而在20年後仍未完成,而且成本已超過150億美元。

  通膨已不再是世人關切的焦點,不過一旦成長增強,通膨就將重現江湖。這也使得財政刺激面臨考驗:凱因斯就曾警告,一旦經濟復甦,支出就須減少,並且削減赤字。然而這可能是各國最難做到的。(原文刊於1月8日華爾街日報,王曉伯摘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