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逝世,王先生精神不死典範長存。
 
昨晚,看談話性的節目聽到一段話覺得很棒,瞬間聯想到一些家裡的事情。
index_06
 
 
那位發言者的談話,我猜可能是某本傳記類的內容,今天果然讓我找到了,就在"台塑打造石化王國"這本書第九頁到第十頁的內容,我猜發話者可能是本書的作者之一,要不,一定對這本書很熟。當時他講了四個重點,我只記得品質以及財務,以這兩點去詮釋王永慶的經營作為非常恰當。致於另外兩點我倒忘記了,但是所述事蹟都在這兩頁裡。
 
以下節錄內容,並將感想記於括弧內。
-------------------------我是分隔線------------------------------

  在當時,大部分米商的稻米免不了混有沙子和米糠,時間久了,顧客、商家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但王永慶卻細心篩選,把米糠吹掉,把沙子一粒一粒撿乾淨,力求品質做的比別人好。為了擴大銷路,王永慶便與兩位弟弟將客戶家中的人數和需求數量一一寄下來,時間一到,便主動與客戶聯絡、送米上門。
 
(以上這一段,發話者歸納的重點為品質。就自家建材業來說,也有很多追求品質的地方,漸漸想起老爸對一些枝微末節的吹毛求疵,了解到這也是追求品質的精神。而出貨評估這部分,可以思考一下怎麼做。)
 
  在日據時代,台灣一般民眾的生活相當拮据,因此免不了在買米時欠款賒帳。為了急時回收米款,並避免給客戶造成不便,同時也給自己省去不必要的麻煩,王永慶總是先打聽好客戶領薪的日子,然後在次日登門收帳。如此一來,王永慶的米既賣的快又口碑好,生意自然蒸蒸日上。更重要的是,所謂物美價廉和顧客導向的經營策略,也就由此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尤其建立"顧客檔案"的做法,對台塑後來的"表單化"經營管理方式發揮關鍵性的啟發作用。
 
(在"總是先打聽好客戶領薪的日子,然後在次日登門收帳",發話者歸納為財務,個人覺得有點好笑。)
 
  在當時,零售業自然是利潤微薄,送一斗米只賺一分錢,發展空間相當有限。有一次在深夜兩點鐘,外面下著雨,一家客棧的廚師跑到米店敲門,要求立刻送一斗米過去。王永慶立刻從被窩裡爬起來,隨便往身上披了個粗麻袋布就跑出去送米,回來後全身已經被雨淋濕了,凍的他瑟瑟發抖。
 
  這次經歷史王永慶意識到,雖然自己已經有了相當多的固定顧客,但若要想多賺錢就要向上游發展,自己碾米做批發業務。因為他發現,越往上游的廠商就越少,競爭也就越小。於是在第二年,他利用父親借來的200元,開設了自己的碾米廠。
 
  這一套做法也和他後來在石化工業從二次加工做起,先伸向三次加工,然後再放棄下游只專注中游,最後又向上游發展有異曲同工之妙。從賣米到碾米,就像是從產業下游到中游一樣,儘管米業的產業鏈很短且所需資金不大,但與經營石化企業的道理卻大同小異。在全球的企業中,大多數第一代創業者也都是如此,不僅早年的悟性高,也比同齡人更加勤奮好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云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